集团新闻

董事长专栏

 

我们一起学国学第四十二期: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分寸才能成就大事

  《中庸》这本书不但让你“见道”,告诉你“道”是什么。同时,它还强调了道的修证路径,就是博学之、审问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,最后笃行之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真正理解知识,并把知识变成学问和能力,然后坚定不移的落实执行。如果不谈“渐修”,不谈一步一步的方法论,我们谈所谓的“中庸”,就是做人做事一定要讲究分寸,中国人最注重这个。我们常听人说,你以后要有点分寸。但是,这个分寸到底怎么把握?就是要不偏不倚证在“对”的上面。纵观古今,凡是能成就大事的人,往往都能做到知分寸、守规矩,而普通人非常难以做到,这需要我们不断加以修炼。那么,“中”是什么?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是在我们没有用“小我思维”思考问题之前,面对世界直接的第一反应里正确的想法,是你率性而为之的道心的体现,是人体自己天生本觉智慧的体现。“和”是什么?发而皆中(zhòng)节,谓之和;是在你遇到了外界干扰,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欲望时,能够用正确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,让事情回到“中”的状态,回到“道心”,做符合天地自然规律的正确事情。古代的贤明君主之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戴,在于他们首先是做到了对自身人性的约束,做到了内圣,对外采取中庸的方法来治理国家、安抚百姓。他们处理事情的时候,多是在许多方案的基础上,折中调和出一个更好的方案,这里面谈的也是一个分寸。孔子的原话是:“舜好问而好察迩言,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而用中于民”。好问而好察迩言,就是你从普通的话中找出事务的底层逻辑。西汉宣帝时期,丞相丙吉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,他经常外出考察民情,一次外出,他见一群人在斗殴,他没有去制止,而看到一头牛在吃力地拉车。他却停下叫人去询问是不是粮食收成要出问题,如果国家缺少粮食就要有灾难了,得提前做准备。下属说他只重畜不重人,他解释说打架有县令去管,而牛的状态体现的是农事,直接影响国计民生。我们要了解任何一个事情的真实情况,首先肯定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实事求是,到现实中去,实实在在的深入民间实际调查,经过思考后,找到事情背后的逻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,再反过来用到群众中去。然后要隐恶而扬善,每一个人,特别是作为领导要闲邪存诚,约束邪念,保持诚实。同时要隐藏别人的坏处,宣扬别人的好处。再次要执其两端,任何事情都像硬币一样存在正反两面,我们处理所有事情,都要两手打算、两手准备,好的情况我们怎么办,坏的情况我们怎么办?两个方面都必须都考虑周到,然后才能决策、行动。最后要用中于民,“中”就是“道心”。有些时候大家认为公正决策很容易,而有些时候大家觉得很难。为什么容易?是因为你管住了自己的起心动念。起心动念是公正的、无私的,就很容易。比如说,我们的起心动念很单纯、很精准,就是为了奥特奇蒙药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,怎么能让奥特奇蒙药发展的更好。你再往下做事情、判断事情的时候,你的标准就非常清晰,就不太会犯错。这样的决策就会不偏不倚、恰到好处,不会出现非黑即白和模棱两可的情况。实际上,我们做事过程中,都有一个“灯塔”在上面照着我们。我们在“道心”指引下,就一定能够分清所有事情对错,平衡好所做的事情。但这有一个先决条件,就是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,有一颗真正的善心。如果没有善心,后面所做的一切其实无法判断对错。爱因斯坦说过:重要的,通常是不可测量的。在一个组织中,到底怎样判断这个人是否能够把握分寸,很难测量。但有一点至关重要,就是要看一个人是否具备“诚实正直”的品质。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,一个人才能长远发展、成就大事,时间会给我们每个人拿出一个最好的答案。

 

创建时间:2023-10-10 10:23

010-63256625